本次研修自7月14日至7月20日,为期7天,旨在深化“数智驱动、三新融合”理念下的教研高质量发展,提升教研(备课)组长专业引领力。
开班启思,锚定研修方向。7月15日上午举行开班典礼,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秘书长袁先潋在发言时指出“三新”背景下教研(备课)组长能力进阶的迫切性,为后续学习锚定方向。
贵州省名师名校长管理办主任谢笠从个人素养提升、团队合力增效、数智化平台使用等方面提要求,号召全体参训人员借三维引擎、校际交流,达成“提升”到“跃升”的转变,为县中教研注入动能,启教研变革先声。
随后,研修帷幕正式拉开。谢笠以《以研促教·以研强师——高品质学校教研组长的“三促”能力建设路径》为题开讲,围绕“三促”的概念、意义、实施路径、依托专业发展等方面详细阐释了以研促提质、以研促发展、以研促研究能力的建设路径。
专题深研,解码教研密码。研修聚焦“三新”实践与教研创新,多场专题授课干货满满。
7月15日上午第二场讲座,贵州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、凯里一中党委书记杨和宝分享《发挥高中教研团队作用的策略》,杨书记结合凯里一中2025年高考优异成绩教学实践,从素质引领力、组织力、创新力”维度,解析教研(备课)组长在教学研究、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作用,剖析凝聚教研合力的实操路径,让老师们深刻理解教研意义,知道教研样态,明确教研方向,习得多视角研究教育教学,看到了凯里一中团队搭建、协同攻关到成果转化,增效提质教研强校,紧盯学习促增效、强化管理促提质的生动示范。
7月15日下午,湖北省教科院特级名师扈华唯作《培育时代新人背景下新高考、新课程、新教改》专题讲座。
扈教授立足“新高考考试改革核心内容、新课程左右高考命题改革、新教材与新高考同行”展开讲解,结合案例解读政策落地逻辑,为“三新”课堂赋能支招。激励老师们做有格局的教育决策者,做有格调的教育工作者。
7月15日18:00,谢笠主持“基于项目联盟‘因材施教’的校际教研协作体建设方案”研讨。该协作体以学生差异为起点、学科难点为纽带,目标为建成资源库、培育骨干团队。通过三级协同管理架构,依托分层教研(学情驱动、三阶教研、建“三层五维”资源库 )与师资协同(双线走教 )机制,推动校际携手,以数智驱动精准育人,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动能。跨校教研协作分组研讨中,我校参训教师积极参与交流,与各地同仁交流“联校教研、资源共享”思路,碰撞教研心得火花。
7月16至17日,前沿理念与实践案例交织。
16日上午,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华林飞主讲《以高质量校本研修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发展》,深度拆解校本教研提质“方法论”。华院长结合传统校本教研现状调研数据,指出当前教研活动存在的痛点,提出以“主题教研”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优化路径,从机制构建、实施流程、保障策略等层面,倡导“双轮驱动”模式,外驱上推进主题优质化、活动系列化(如“1+N”课例研讨模式)、评价多元化,内驱上唤醒教师研究意识,让教研成为教师“有目标、有问题、有期待”的日常工作方式。
16日下午,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曾恩学开展《“县中振兴”黄冈实践》专题分享。黄院长从发展愿景凝聚教职工合力,到制度设计激活干部教师积极性,再到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,依托校本培训助力教师成长,多维度呈现县中破局路径,为研修学员剖析可借鉴模式,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,启发实践落地思考。
17日上午,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屹带来《AI进课堂:大模型如何构建课堂教学新图景》,围绕 “AI + 教育:面向未来的选择”“智识溯源:AI教育者的知识地图”“课堂换新:AI如何重塑教学全流程”“智行有度:教育AI的伦理边界与实践智慧” 展开,展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创新应用,拓宽数智教研视野。
17日下午,湖北省教科院研究员蒋红森聚焦《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》,蒋老师以“理解‘任务群’,推进‘任务群’”为主题开讲,从“任务、综合、实践”解析内涵,强调将“任务群”从课标落地教学,融入日常教与学。结合案例,蒋老师提出三条实践路径:落实单元群学习、深化整本书群学、探索群备考模式。他指出,“群学习”本质是任务引导、内容融合的真实语文实践。讲座案例详实,为应对新高考提供了实操指导。剖析高考改革趋势与课堂转型策略,为教学实践校准方向。
学思践悟,蓄力教研新程。截至发稿前,研修已至中期,我校教研(备课)组长、老师们全情投入,在专家授课中汲取养分,在交流研讨中碰撞灵感。大家纷纷表示,既明晰了“三新”背景下教研(备课)组长的职责使命,又掌握了数智赋能、团队协作的实操方法。李健主任表示,要以此次研修为契机,把所学转化为教研行动,梳理学习成果,为学校构建“数智+三新”教研模式蓄力,驱动教学质量再升级。
日前,为期7天的研修仍在继续,期待我校教研团队持续深耕,带着更多思考与实践路径,为学校教研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!
文字|胡万菊
图片|李健 张霞
编辑|胡万菊
一审|王刚刚
二审|李灿红
终审|周化海
伍上尧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